纽扣机声哒哒响,木材加工产销忙,膨润土变身“金疙瘩”……在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乡的村落里,产业发展的热潮正改写着乡土面貌。
在陈宋村的纽扣加工车间里,留守妇女陈爱侠熟练地操作纽扣机,一上午能产出数千枚纽扣。“以前在家带孙子没收入,现在每月能拿3000元,还不耽误照顾家里。”像陈爱侠这样的“车间能手”,在陈宋村有20余人。村里引进的纽扣、干燥剂加工项目,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余元,更让银发老人和留守妇女实现“从灶台到操作台”的身份转变,精巧的手工制品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,成为村民的“增收钥匙”。
曾经资源匮乏的天岗湖乡,如今因创业项目的精准嫁接焕发新生。在沈行村鑫欣木业有限公司厂房内,村民杨中亚戴着防护手套正麻利地分拣木料,“咔嚓”的锯木声与机床轰鸣声交织,他感慨道:“月薪4000元,学技术、顾老小,比外出打工心里更踏实!”这家村企联建的木材加工厂,将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,年加工木材约80吨,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,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10万余元。
展开剩余50%“别小看这泥土,深加工后能当环保材料用。”漴潼村的膨润土加工车间里,技术员正演示酸活化处理工艺。过去无人问津的膨润土,经过改良加工后,摇身变为工业吸附、建筑领域的“香饽饽”,资源价值提升数倍。漴潼村党支部书记孙正明算了笔账: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,10余名村民月均工资2800元,“土疙瘩”成了“金疙瘩”,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。
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技术傍身”,天岗湖乡的蜕变背后,是乡党委“务实为先”的发展思路。近年来,天岗湖乡以“创业赋能”为抓手,通过盘活闲置厂房、整合零散土地,帮企业对接政策、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,精准嫁接外来产业与本土资源,让一个个“小项目”激活村集体经济“大动能”。如今,纽扣加工、木材深加工、膨润土新材料等“一村一品”产业矩阵成型,不仅让企业扎根乡村,更实现了百姓、村集体、企业“三方共赢”。(蔡倩蕊 马毅 李甜甜)
编辑:周炯
审核:户伟
终审:张凯
发布于:江苏省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